- 馬遠的《山徑春行圖》 節錄自 翁樂天 著《品味人生》2017/06

山徑春行 冊 絹 設色 27.4 x 43.1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(簡稱故宮) 典藏
有時候,我在思考,我們看畫展,究竟是為了什麼?除了希望享受一場視覺饗宴外,還有呢?所謂「藝術能陶冶性情」,究竟是如何陶冶?又陶冶什麼樣的性情呢?
有一天,我在網路上觀賞南宋馬遠的《山徑春行圖》。網路上觀賞有個好處,就是可以放大、縮小,因此可以看得非常仔細,而缺點是,畫面的色彩可能失真。這幅畫的景物並不多,幾筆簡單的花、鳥、人物、山形、樹木及一首題詩,圖面算是相對簡潔。乍看之下,正如標題所言,一個人帶著隨從,在春天的山間小徑上行走。稍微仔細的人,會讀一下畫面右上角的詩句「觸袖野花多自舞,避人幽鳥不成啼」。的確,那人的衣袖在行進間碰觸到了路旁的花朵,而樹上的黃鶯為了躲避人,飛離枝頭,停止鳴叫。基本上,題詩解說了這幅畫的情境。
如果我們有時間,仔細地去「咀嚼」這幅畫,會發現──觸袖野花,是在暗示人跡罕至,花草都已擋住了道路。山鳥停止鳴叫,而驚惶飛起,也顯示該處人煙稀少,地處偏僻。在這幽深的山野裡,出現兩個人;一昂首挺立,一佝僂身軀,對比下就彰顯出前行者的高士風範;而審其衣冠乃文人打扮,姿態從容,攜琴出遊,則表露出一番閒情逸致。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情,把自己投入在畫中的山野溪邊,抬頭望著空靈的遠方,不知不覺間,心胸也開闊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