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畫講究意境,以文人畫家的眼光來欣賞西湖,最能體會其中的美。
「蘇堤春曉」乃公認的西湖十景之首,所謂「西湖景致六條橋,一株楊柳一株桃。」當春天來臨時,蘇堤上的楊柳蹦出了新綠,桃花怒放著緋紅,在清晨的薄霧中紅綠相間地綿延於寬廣的湖面上。如此清新脫俗的景象常能濡染我心,教人心曠神怡。
「南屏晚鐘」是南屏山淨慈寺的鐘聲。當夜幕低垂時,鐘聲在西湖上空迴盪,耳根聞聲,心有所覺;與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不同,一個引發萬古之鄉愁,一個觸發微妙之禪趣。
「斷橋殘雪」是冬天斷橋的景致。所謂「西湖之勝,晴湖不如雨湖,雨湖不如月湖,月湖不如雪湖。」何以故?因為雪湖極富意境。當雪後初晴,向陽面積雪融化,使白堤上整排的桃柳及斷橋的線條明暗特別突出,整片景致在銀裝素抹下,顯現出國畫中那種孤冷的意境。對於歷經世事滄桑,猶能回歸寧靜的人而言,特別能感受這種孤獨、蒼涼的美感。
「平湖秋月」是秋天月湖的景象,所謂「萬頃湖平長似鏡,四時月好最宜秋。」中秋的月最為圓滿,當湖面如鏡,映照月影之時,通常會帶給賞月的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:一種是幸福愉悅─他可能與親友相聚,在亭內設席宴飲、談笑歡唱。另一種是孤獨愁悵─他可能孤單地在湖上泛舟,默默地思念遠方的親人。 一樣的湖,一樣的月,人的感受卻各有不同。
「雷峰夕照」是雷峰塔黃昏時的景觀。由於逆光或側光的效果,灰暗的山形、塔影與西沉的紅日形成一幅完美的構圖;更有那湖面金波蕩漾,小舟點點, 在夕陽餘暉中等待著另一個夜的降臨。
「麴院風荷」充滿夏日賞荷之情趣。麴院位於蘇堤跨虹橋畔,南宋時,為釀造官酒的所在。由於附近池中栽植各種荷花,每逢夏日,清風徐來,荷香四溢,且綠葉紅荷在風中擺動,別有一番趣味。南宋詩人楊萬里有詩讚曰:
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;
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。
由詩中可知,所謂蓮即荷。古人愛好賞荷,以其「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靜植」,足可比擬為君子。
「柳浪聞鶯」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外,南宋時,此處為皇室之御花園。園內廣植楊柳,當風起之時,叢叢垂柳翻滾如浪,頗為壯觀;而春晨人稀,黃鶯在枝頭嬉戲,鳴聲婉轉,悦耳動聽;因此,名列為十景之一。其實,西湖沿岸多楊柳。柳宜長,且宜垂;風中搖曳的長柳婀娜多姿,為西湖增添不少浪漫的氣息。
「花港觀魚」位於蘇堤映波橋與鎖瀾橋西,因地處花家山下之湖水邊,故稱花港。南宋時,內侍官盧允升在此闢建庭園,栽花養魚,以供觀賞,而得「花港觀魚」之美稱。後經歷代擴建,養殖眾多錦鯉。遊人臨近池畔,可觀魚爭食之野趣,可賞魚悠游之閒適。古人觀魚常有啟發,有名者如莊周與惠施之《濠梁之辯》。
「三潭印月」位於小瀛洲之南方水面。湖上有瓶形石塔三座,呈三角形排列,每塔鑿有五個圓孔。晴朗之夜,在塔中點燃燈燭,圓孔上糊以薄紙,燭光透過圓孔投射在三處湖面上,有如十五個月影,景色迷人,因而得名。三潭石塔原為蘇東坡疏浚西湖時所立,用以標記水位及淤積狀況,後經損壞,至明代重建。由於石塔造型古樸優美,如今已成為景觀塔,也是新版一元人民幣背面之主景圖案。
「雙峰插雲」雙峰指的是南高峰及北高峰,兩山不高,遙相對峙,因四周群山低緩,始得雙峰之名。當雨後初晴,山嵐升起,白雲薄霧間兩峰忽隱忽現,宛似穿雲而出,自成一幅圖畫。昔日之觀賞點在靈隱路洪春橋畔,今受地物遮障,宜轉往高處遠眺。
作者:David之寫意人生 日期:2012/05/07
留言列表